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开启建设学习型社会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2-09-14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已被浏览:202

分享到:

■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论·教育篇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前进方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共同搭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努力让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与学习覆盖人的一生,更加充分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新的部署,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

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观背景

20世纪最后三个十年,世界上发生了与教育和学习相关的三次革命性变化,恰好是每十年一次。进入21世纪前两个十年,全球范围又在形成对教育和学习第四、五次革命性变化的认同。学习型社会建设已经不再局限于正规学校学历教育,也不仅服务于青少年儿童,其宏观背景日新月异,各国的政策选择也有很大差异。

20世纪70年代,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深刻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性特征。当今社会,人们谋生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并非一次性学校学历教育所能完成的。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为标志,开展多次性、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逐渐成为各国政府的决策理念和广泛的社会共识。近20年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教育政策分析报告,主题之一就是观察和分析各成员国终身学习领域的政策动向和实际成效。

20世纪80年代,新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的兴起,对教育和学习技术手段的影响持续深远。新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推展,为数字化学习开辟了新空间。发达国家把信息化手段尽可能自然地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发展中国家则从发挥一般远程教育手段包括广播电视的作用做起。新信息通讯技术普遍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正在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持续的影响,各国都在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信息化路径。

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的特别约定,对教育和学习支付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世界贸易组织规定,教育服务属于《服务贸易总协定》12类中的第5类,除由各成员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等提供方式,分别涉及远程教育、留学生、合作办学和外国教师。约有1/3的成员国(包括中国)签订了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多为发达国家。这意味着,政府包办的福利性教育,部分已变成学习者交费选择的服务贸易,各国争夺留学生的格局即是明证。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启动教育和学习发展模式的革新。世纪之交,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十年规划关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项目标169个具体目标,其中“目标4”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有7个具体目标。从世纪之交迄今,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教育和学习发展模式的变革正在进行中。

21世纪第二个十年至今,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开始重塑教育和学习的环境与业态。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兴起,人工智能正在成为“超级风口”,与网络契合介入教育和学习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势必非常深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引用的预测研究,2017-2021年人工智能市场将增长50%,2021年前数字教育市场将每年增长5%,教育和学习的环境与生态将面临重塑的可能。

21世纪以来的许多国际组织政策文本,更加倾向于以终身学习覆盖终身教育,各国政策特征集中在寻求教育公平性、增强教育有用性、提升教师质量等方面,而且都更加重视教育和学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作用,加强教育对人才本土化和本国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撑,探索适应国情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之路。

人工智能对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的表层及深层影响

人们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基本目的,在于个人融入所在社会、有效谋生和持续发展,从而为家庭、社会、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国际劳工组织对终身学习的定义是,“为培养能力和资格终身开展的所有学习活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革命,改变着经济社会形态和产业就业格局,并将导致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更新换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

仅就人工智能对教育和学习方式影响而言,至少有两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重点转向开发全面适应受人工智能影响或驱动各行各业所需的新型人力资源。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在各国空前激烈竞争中,我国能否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在多个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取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速度、品质、水准,迫切需要教育系统密切对接人工智能已经或正在进入的产业行业所派生的新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有关基金会于2019年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挑战与机遇》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带来新类型工作,对技能需求不断增加,教育系统须及时进行课程改革和政策调整,以确保学生获得人工智能驱动社会所需的能力。

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日益需要引进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及模式,以提高知识技能传承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与学习,在弹性化、个性化、游戏化等方面呈现多样化态势,而在制度化安排的师生关系之外,弥散式、泛在式、自助式、互助式的学习形态,催生出“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新格局。人工智能技术和模式的引入,势必对教育和学习方式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教育和学习相关服务资源开始进入“战国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述报告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支持包容且无处不在的学习访问,有助于确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机会,促进个性化学习并提升学习成果。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社会,培养学习者创造和解码数字技术的新技能非常重要,教师要将数字技术融入专业实践,培养数字化时代的批判性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国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现路径

当代社会的网络教育,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和学习模式,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诸如互联网、移动通讯、电视等介质开展教与学活动。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文件相继强调拓宽和畅通终身学习通道,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单列网络教育,旨在超越在线学习,在不同教育阶段都运用广义的网络方式,涵盖以往的远程教育、新近的在线教育和移动学习以及由人工智能相助的学习新生态,协调虚拟网络与实体平台的运作,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围绕人工智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国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开发利用人工智能的总体思路,为《决定》作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决策定了基调。从实现路径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选择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的阶段策略。在网络教育向纵深延展的同时,近期的人工智能介入教育与学习领域,多见于对既有可迁移性知识的传授与辅助,如人工智能系统为教师配置虚拟教学助理,为教师指导学习过程提供支持。人工智能还可用于学习成果测量和学习者素质评估,诊断学生学习轨迹和长处、弱点,帮助编制学习偏好活动计划。从中长期目标出发,网络教育与人工智能须一体推进,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进而可能转向人类与人工智能系统共商、重构、创新知识结构,达到人类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共生共存状态。

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科学利用人工智能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一直是各国争夺人工智能领域高地的核心环节,我国既要促进高等学校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加强人工智能相关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又要依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基地平台,抓紧培养培训人工智能领域急需的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这些都格外需要在教育和学习方式创新上开辟新路,形成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在服务属性分化下平衡好政府和市场配置资源机制。新时代我国社会对教育和学习的需求正在不断分化,借助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工具,不仅能够提供群体性的终身学习制度,而且可以支持个性化的终身学习体系。从正规正式教育到全民终身学习,相关服务资源的网格化特征将更加凸显,政府依法重点保障公共教育服务资源的公平性、普惠性、均衡性,同时市场机制配置学习资源的选择性、竞争性日益活跃。按照《决定》关于“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新的部署,依法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与学习领域,精准锁定、适应、引导、激发学习者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将成为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步骤。

总之,《决定》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前进方向。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对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共同搭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努力让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与学习覆盖人的一生,更加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0年02月27日第6版

本站所有内容未注明“来源”均来源互联网,若内容侵犯您商业秘密、著作权、人身权等,请申诉提交反馈,也可以根据平台页脚处联系方式与网站客服联系,以便我们为你删除等处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