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研究要有中国特色

发布时间:2022-09-13

来源:互联网

已被浏览:288

分享到:

聚焦中外合作办学修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陈露茜、张斌贤、石佳丽在2017年第8期《高等教育研究》发表《近年来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一文提出,教育史研究是感情细腻、色彩鲜明、情节丰富的,也是融汇了当时社会的风情、风貌和风格的,还是发自内心地被触动、被感动,抑或被震撼的。教育史的书写与阅读应该使作者与读者都共同继续沉浸在“生动的”历史之中,这才是有生命力的外国教育史研究的起点。

整体而言,近年来我国的外国教育史研究动态大致可归纳为:一是反思外国教育史学的本体价值,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视角,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目的、范式、逻辑、言说方式等系列主题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二是进一步尝试走出“教科书”般的宏大叙事框架,在建构“整体史观”的同时,走进微观研究,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三是美国教育史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仍然延续着“一枝独秀”的局面,并在其内部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新题新做”“旧题新做”的现象。四是早先遇冷的职业教育史、教育思想史、学前教育史等主题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原有主题的“边界”与“壁垒”——制度与思想的两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对立开始渐渐消融、弥合。五是虽然中世纪大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细化,但外国古代教育史研究整体而言仍较薄弱。

学者们对外国教育史研究本体的讨论涉及:外国教育史研究是什么;它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它该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在多元学科交融的知识母体中外国教育史研究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看待其他学科知识对其“独立性”的“侵犯性”,是否有必要对“侵犯”持“忧虑”态度等。

在今后的外国教育史研究中,以下三组命题值得重视:一是“求知”与“求用”的关系,二是“宏观理解”与“微观研究”,三是“外国研究”与“中国视野”的关系。伴随着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经济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进入快车道,我们对外国教育的兴趣与需求日益增加。同时,由于中西方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他者优势说”的驱动,在我国甚至出现了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为楷模(尤其是美国),力图按照其教育模式改革中国教育的趋势。

要让外国教育史研究饱含“中国视野”或者“中国特色”,就要求研究者真正进入异域情境与语境,精细把握异域教育现象制度、实践、思想、观念、惯习等,进而发现真实的异域“教育历史之情境”。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4日第8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未注明“来源”均来源互联网,若内容侵犯您商业秘密、著作权、人身权等,请申诉提交反馈,也可以根据平台页脚处联系方式与网站客服联系,以便我们为你删除等处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