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家谈:如何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发布时间:2022-09-14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已被浏览:611

分享到:

区域教师培训如何改进④:教师培训要“谋定而后动

教师培训应打破盲目跟风的窘境。当我们一味在追求“做什么”“怎样做”的时候,也要思考“为什么做”。这样才能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探寻教师发展新模式——刘惊铎

时下,教师培训成为热门话题,甚至形成一种培训产业链。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队伍迅速壮大,新教师人数快速增长。二是教师培养体系缺乏应用转化的内在机制,毕业生上岗后亟待职前培训。三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需求、新问题不断涌现,新老教师需要不断反思经验,终身学习,保持职场适应力。

这些新变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人格塑造提出更高要求。由此,教师培训既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新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但是,新时代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培训理念和模式不能再按照过去的老经验、老方法,必须研究新形势、学习新理论、实施新模式、破解新问题,探寻教师培训的时代新方位。

当前教师培训中的误区与困局。教师培训本应是教师的职场福利,理应得到教师的热烈响应。但调查发现,热闹的教师培训背后却存在着深层问题,投入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巨大,却屡屡出现空泛、滞后、重复培训等,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些培训组织机构属公司化运营,搞拉郎配式专家组合,往往有什么现成课题就讲什么,针对性差,泛泛的通识性讲座不能给教师带来实质性帮助。有些培训是硬性安排,重复性讲座多。

我在《道德体验论》一书中有过调查分析:有些培训专家对教师批判过多而建设甚少,甚至为了自己立论有意就将教师探索说得比较落后。也有培训者提出的“新观点”已落后于改革实践,却拿着这种陈旧观点到处宣讲,干扰教师视线。

总体来看,教师培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既有对新时代新方位缺乏研究和认识造成的落后于培训需求的原因,也有培训行业缺乏专业性指导、原创理论支撑而过分市场化、随意化,且向盈利模式倾斜等原因。这些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机构综合治理。而培训过程也要全方位转型升级,切实提升校长教师队伍的核心素养,培训要做到引人入胜。

目前,必须深化改革现行教师培训体系,从培训理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基于国内外大量样本实验和成功经验,生态体验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有益的教师培训模式。

生态体验模式是本土原创的培训模式。通过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操作流程清晰、实践形态多样,形成了完整高效的培训体系。该模式实践落地的基本结构是聚焦真问题+营造体验场+全息沉浸+激活需要+生态位优化+群集共生+体验之思+实践延伸;实践路径是遵循活动、体验在先,领悟、反思提升在后的逻辑;实践着力点:一是挖掘校内外的生态资源,二是鼓励沟通、共享、互助,三是激发、唤醒生命内驱力,感受并承认生命的多种可能,彰显教师培训的吸引力。

教师培训不能靠权力、纪律去实施,而应深入教师内心世界,帮助教师树立新理念、践行新模式、运用新途径,科学促进培训升级换代。生态体验式培训是一种定制化、体验性培训,因需培训、因势利导。培训前注重调查摸底、聚焦真问题,培训内容和形式是开放互动的,培训形式富有生态多样性。如此一来,彻底超越了讲座和听课的传统形式,探索出深受教师喜爱的体验式培训。

(作者系国家开放大学政法学部部长)

“火热”暑期培训需要一些冷死考——潘希武

每到暑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会安排各种教师培训。从广东省深圳市近年来的情况看,暑期教师培训已形成常规化体系:一是培训对象涵盖校长和教师以及新教师;二是培训时间安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通常考虑到教师休息、度假等需要以及与教育教学工作衔接的需要,把培训工作安排在期末或新学期开学初;三是培训形式较为灵活,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四是培训内容多样,既有通识性培训也有专题性培训。

但是,类似这样的暑期培训仍着眼于一般意义,并没有区分培训的层次性和指向性。当然,专题性培训通常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能够着眼于时代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如近两年做得比较多的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等方面的培训。这固然是必要的考虑,但暑期培训既要着眼于未来,又要着眼于现实。事实上,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现状、存在问题的整体性考虑还不够。如果我们充分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就可以制订更具层次性、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暑期教师培训的方向究竟在哪里?需要设置什么样的培训内容以及教师专业有怎样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整体上进行考量。

我们需要了解暑期教师培训的特点。暑期教师培训很难开展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的培训;暑期培训具有时间集中的特点,比较适合开展理论培训和学科专业知识培训。日常教学中安排的培训时间分散,容易导致学科专业知识的零打碎敲,而学科专业知识恰恰需要注重系统性,同时还需要依托高校资源。暑期在时间和依托资源上为专业知识培训提供了合适的条件。

学科专业知识或跨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难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无论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还是以学习为中心,我们一直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但在教学方式变革中,我们或多或少淡化或淡忘了教师学科和跨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无疑,教学方式变革仍然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好地研究和把握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特点改革教学方式,提供精准的教学服务。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淡忘教师的学科专业和跨学科知识水平的提升,或者错误地认为专业知识水平对教师教学无足轻重,教学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对教学方式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探究性、项目式、创客式学习就有赖于教师的高水平专业知识。我们知道,探究性学习通常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当前探究性学习难以有效深入开展与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研究能力不足有密切关系。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学能不能把学生从符号世界带入有深度的意义世界,能否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宽度进而提升对特定问题的分析与解释能力,这都有赖于教师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方式的采用。当然,教师的专业知识并非仅仅体现为系统的知识掌握,更主要的是运用知识解释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研究能力。

如何安排好暑期教师培训,需要在项目实施政策和形式上进行必要的统筹和创新。一是要根据区域教师队伍年龄、学历、知识更新情况,统筹建立分层培训计划。二是项目类型多样化。一方面可以把专业知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挂钩。加强与高校合作,探索以暑期学习为主的学历提升项目,或者利用暑期开展1-2年的教育硕士培训项目。另一方面可以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的短期培训项目。三是培训形式灵活,实行自学和专家辅导相结合,集中到外地高校学习与本地学习相结合。

暑期培训应主要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升为主,也可以安排教育学方面的专题培训,如学习科学、教育哲学、心理学以及学习方式变革的专题培训等。每一个暑期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教育的沉淀和再出发。暑期培训理应发挥优势,更加关注专业知识的更新,促进教师日常学习方式的形成。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大家谈:如何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个强化”引领“二次成长”——黄文和

针对教师视野不够宽、眼界不够高、素养不够强和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等现状,福建省德化县以实施新时代教师素养提升行动为契机,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二次成长”。

强化教师研训意识。德化县师资教育整体水平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与周边县区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基于这样的现状,县教育局引导教师正视自身不足,从强师德师能、促教育发展的高度,提高教师自觉研训的意识。对新入职教师做好职业成长规划,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措施,缩短新教师成长周期;对成熟型骨干教师通过高端研修、建立工作坊等方式,让他们主动挑担子,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名师方向发展;对年纪较大的教师,让他们既发挥经验丰富优势,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发挥价值引领和成长示范的双重作用。

强化现代教育素养。扩大教师的专业视野,让教师看得宽。打破县域教育静水微澜的现状,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以示范课、专题讲座、教学论坛等形式,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模式,让教师充分了解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接受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从关注一分一题得失的“小教育”中解放出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站位,让教师看得远。教育不是日复一日的“倒带循环”,而是为学生发展蓄能。通过教师会、教研会和培训班等形式,对有关教师发展的重要文件进行解读,引导广大教师不仅正确看待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对未来充满期待,更要看到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引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让教师教得好。全力打造良好的教学软、硬件环境,对“三通”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加大对直录播教室、智慧教室等现代化功能教室投入力度,同时以“两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师发展研修平台)建设为着力点,整合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资源,为一线教师提供高效、稳定、便捷、安全的教育教学资源;组建教育信息化服务团队,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订单式”“校本化”培训,引导教师掌握PPT、希沃白板及各学科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强化机制创新导向。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师资培训专项规划,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师资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培训部门要科学安排,细化条目,统筹兼顾各个学段、各个层面的培训,确定重点和核心项目,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重点突破;学校要做好宣传,抓好校本培训,引导教师积极参训,并为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提供方便和支持。严格考核,提升实效。积极发挥培训考核结果的导向功能,推行教师学习培训学分制度,对于未能完成基本学习、进修学分任务的教师,按当年年度考核不合格处理,取消评优评先和职务职级晋升资格;积极搭建锻炼平台和展示平台,持续开展“抓五比、创特色、争先进”“上有质量的课”等活动,展特长、扬优势,找短板、看差距,促成长、提素养;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的作用,通过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和专题讲座等形式,扩大师资培训辐射半径,集中展示培训成果,由点带线,由线及面,努力形成“培养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成熟一批人”的良好局面。

强化培训文化培育。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学校要引导广大教师正确认识培训对个人发展及学生成长、社会进步的意义,营造“培训有益、成长光荣”的浓厚氛围,扭转广大教师被动参加培训的陈旧观念,转向自我学习研讨,形成个人自觉研训的文化。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和工作条件,开设“教师阅览室”“教师书吧”等场所,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分享会、读书分享会和教育教学论坛等活动,让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浓厚的团体研训文化。建立教师培训表彰制度,对师资培训中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团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育浓厚的师资培训文化。加大师资培训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和电视台等各种主流媒体,积极宣传区域教育发展成就和师资培训成效,培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支持区域师资培训的社会文化氛围。

(作者系福建省德化县教育局局长)

培训要精准发力——袁玉清

多层级、多种类、多梯度的培训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但培训不在多而在于精。站在一线教育者的角度,我觉得培训最重要的是实效性、拓展性。

精准靶向培训。精准靶向培训是从教学一线最棘手、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着眼于解决一线需求,开展手把手靶向诊断式培训。如每个区角材料的提供是否符合幼儿认知特点,材料摆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教师如何有效捕捉有价值信息或隐形教育价值,等等。我们期望专家走进现场的诊断,不仅说出改进意见,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改进。这样的精准靶向培训,是快速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最有效培训形式之一。

跨界联动培训。眼界决定高度,如果培训只禁锢在单一的领域,很可能让人成为井底之蛙。我们可以参与其他学段的一些具有教育关联性和承接性的培训,特别是与小学低年级课程上的衔接与过渡;也可以走进优秀企业了解他们的文化创建路径,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还要建立终身自主学习机制,让培训与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挂钩。

个性化多维培训。区域培训既要群体齐头并进也要鼓励个体先行,既要尊重导向性也要鼓励个性化发展。幼儿园的管理是多元的,除了与教育教学的相关培训外,更要保障教育教学与后勤部门的高效互动,如财务管理如何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保育工作与教育如何实现1+1>2的效果等。着力构建政府、幼儿园、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学校与社会、政府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监督制衡机制、参与合作机制、常态诉求机制。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市运河中心幼儿园园长)

分层分类实施教师培训——何 娟

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大面积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建设、专业知识与核心能力,传统的以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的教师培训,在更新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可以继续深入推进。面对教师不同发展诉求的现状,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可针对不同教师群体提供个性化培训,进而提高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

对普通教师提供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能力与理念提升的培训。针对一个键盘、一面荧屏、一台电脑、一根网络的信息化教育趋势,“光、电、声、影”成为课堂的重要元素,掌握教学一体机、电子白板甚至智能教学机器人等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和素养。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培训时,要加强教育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不妨对骨干教师提供两类培训。一类是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炼能力的培训,重点培训骨干教师提炼自己教学观点、形成自己教学主张,从而真正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二是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域外研修,让骨干教师走出省市区(县),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树立大教育观。

同时,对农村教师加强浸入式培训。让农村学校教师走进城市学校,从工作作风、教育教学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学习,并在集中培训后及时跟踪指导,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获,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作者系陕西宝鸡高新第一小学教师)

本站所有内容未注明“来源”均来源互联网,若内容侵犯您商业秘密、著作权、人身权等,请申诉提交反馈,也可以根据平台页脚处联系方式与网站客服联系,以便我们为你删除等处理。
返回